台灣運動產業的趨勢與機會(下)
根據體育署109年運動現況調查中,台灣民眾運動的最大原因,以「為了健康」(69.9%)的比例最高!因此過去幾年台灣健身運動遍地開花,可參考台灣運動產業的趨勢與機會(上)內文中台灣健身中心招募會員使用定型化契約查核圖中的應查核家數,過去7年全台足足從71家健身中心變為524家健身中心,6年成長了6.38倍!健身中心所提供的運動項目有重量訓練、跑步機、飛輪、有氧教室、TRX、游泳池等,而平時也有許多人有慢跑、騎單車、游泳的習慣,這些「日常型」的運動成為大多數台灣民眾維持健康與體態的一種運動方式。(為什麼是日常型請參考台灣運動產業的趨勢與機會(上))如果十年前一個大學畢業生跟父母說畢業後要從事健身教練工作,他父母應該會很為他擔心,擔心工作去哪找?又如何維持生計?而根據World Gym總裁的分享,World Gym健身教練的平均月薪約是6至8萬元新台幣,這個薪資水準相較大多數大學畢業新鮮人的薪資應該算是很不錯!代表的是健身產業在台灣近年的高速發展,因此許多教練相關工作百花爭鳴,也有許多教練自行開業,透過健身工作室方式指導學員健身,當然這是在疫情前的狀況,在五月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對於健身產業實體空間的運營也產生劇烈影響,但也因為這樣讓許多健身產業的未來發展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跟發展機會。包含居家健身、穿戴裝置、數據分析、虛實整合、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心理、銀髮族運動、運動證照等在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和需求產生。
疫情前許多人平日會跑健身房或是去操場慢跑,但因為疫情導致這些場所都關閉,或是大家不敢前往,這些原因加速了「居家健身」的成長,雖然目前大多數人所謂的居家健身可能都是一些簡易器材的運動,例如跳繩、核心運動、瑜珈、啞鈴等。隨著越來越多人重視「運動效率」這件事,以及穿戴式裝置日漸普及,透過個人化的數據追蹤,並使用APP等分析工具促使運動者可以持續根據個人運動數據進行運動項目的配置與調整。根據體育署於109年進行之網路調查中,發現有34.5%的民眾有使用穿戴式裝置紀錄運動數據(男性37.4%;女性32.7%),像我個人就是使用Garmin鐵人三項錶935進行包含慢跑、游泳、自行車以及日常身體狀況的追蹤,並搭配體脂機去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組成。因此「居家健身」的含義就實務上個人認為包含了居家健身器材、飲食管理、穿戴式裝置、線上健身課程等,近年也陸續有許多遠距健身課程與設備推出,像是美國健身器材新創公司Peloton,因為疫情加速了公司營收成長,2020年營收為18億美元,遠高於前一年的營收(9.15億美元),許多台灣的健身器材廠商也因為疫情受益。

近年也因為健身工作室興起,小組虛實訓練也越來越多,很多熱愛鐵人三項、飛輪等運動的愛好者,透過教練、訓練設備、同儕等共同訓練,提升運動效率及訓練成效。台灣冬天陰雨綿綿的天氣也是加速促進這類型運動工作室的因素之一。根據健身業者的回覆,台灣人健身主要集中在週二至週四,也就是如前幾篇內容所述,假日是戶外運動、旅遊、回老家休息的時光,平日的健身運動就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因此健身教練、有氧老師等需求必定持續增加,也會有更多縱向的健身運動項目證照出現,目的當然是希望透過專業化的指導避免初學者受傷,或是提升運動成效,但對業者來說這些證照實質上是約束老師們的好方式之一,避免安於現況而不持續精進。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這件事應該眾所皆知,銀髮族運動未來勢必成為主流,銀髮族就是標準的最具有經濟能力但最需要安全且適量的運動。目前政府也有許多政策針對銀髮族進行推廣,目的也是希望大家活到老動到老,針對銀髮族的運動活動、運動教室、運動設施等,在未來必會逐漸出現。而如同前面所述,台灣民眾運動有69.9%是「為了健康」,所以運動科學、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學的專才需求也會增加,但目前台灣這方面人才的教育是否跟上,這部分就不得而知?根據奧運法國游泳代表隊管理人員所述:「頂尖的游泳選手其實在身體結構及物理競技上不相上下,關鍵是心理狀態,因此在大賽前幾個月都會持續透過運動心理治療師協助選手強化自信心及心理狀態!」這部分也許是目前台灣運動環境較缺乏,但未來勢必也會需要更多類似人員投入這個職務。其他包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運動醫師等也同樣。
總結以上,台灣的運動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和機會因為人們生活型態改變,運動將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週間進行「健身運動」、週末進行「戶外運動」、娛樂為「職業運動」觀賽將成為運動產業趨勢,而相關的工作機會及創業機會也會更多,就讓我們持續關注運動產業的變化。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