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產業的趨勢與機會(上)
前一篇分享了什麼⎡什麼是運動產業?⎦主要是希望讓大家理解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是運動產業不是只有電視上的運動員才算從事運動產業,其實近年因為台灣人對於健康等議題的注重,運動產業其實是非常多面向的。那接下來主要就是要探討運動產業的未來趨勢,尤其是在這兩年面臨Covid-19疫情的擾動,對於運動產業其實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例如全美幾大健身連鎖品牌都宣告破產,東京奧運也因此延後一年,更多的職業賽事因為疫情導致無法開放觀眾入場。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人們的運動習慣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就算停止也是短暫的,因為有運動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運動習慣一旦養成後,其實非常難停止,至少我個人是這樣,從小到現在都無法停止運動,頂多是在不同運動項目做轉換。因此這篇會分享一些政府公開資料,我們先剖析政府對於運動產業的扶植到底是什麼情況?以及人們對於運動習慣的變化是什麼?再來還有疫情後的運動市場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首先先分享兩張圖,是從Google Trends所截取的。這是過去五年台灣地區透過Google搜尋包含健身、登山、潛水等關鍵字的相對搜尋量,可以看見的健身(藍色)的搜尋趨勢在去年受到疫情影響持續下降,登山(紅色)則是受到今年五月三級警戒因素,許多登山步道關閉,因此驟降。而潛水過去幾年可以看見因為冬夏關係,有很明顯的淡旺季區隔,但今年也是受到疫情暑期的旺季並沒有起來。再繼續看第二張圖,搜尋的趨勢跟第一張圖就是剛好相反,室內運動的跳繩、瑜珈墊都有顯著的提升,關鍵在於當平時習慣運動的人們無法外出運動,只好在家找解決方案,這時候居家運動用品就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光從這兩張圖可以很明顯的獲得一個答案,就是運動習慣並不會消失,而是會在眾多項目中找出當下最合適的,在疫情後或是可能再次有其他外在因素侵略下,運動產業的未來到底會如何變化呢?


如果依照臺灣人的運動習慣,我將運動區分為三大區塊,第一類型為⎡職業運動⎦又可以定義為⎡觀賞型⎦;第二類型為⎡健身運動⎦可以定義為⎡日常型⎦;第三類型為⎡戶外運動⎦可定義為⎡休閒型⎦。職業運動本身的經濟價值應該不須說明就可以知道是相當龐大,衍生的包含贊助商、轉撥權利金、周邊商品、IP授權、城市冠名、廣告代言、門票收入等,因此一個國家的職業運動是否發達通常代表著該項基層運動在該區域的未來發展狀況。隨著運動賽事的網路轉播越來越容易取得,加上跨境電商極為便利,職業運動的觀賽者通常不會只鎖定自己國內的賽事,會以他喜愛的運動項目來做區分。舉例來說,台灣的棒球迷大多數會看中華職棒,但其中大多數也會看日本職棒、美國職棒等國外比賽。但就台灣島內而言到底適不適合發展職業運動,又或是發展職業運動有什麼好處,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可能發生,後面會再提出想法。

第二類型的⎡健身運動⎦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根據體育署109年運動現況調查中,民眾運動的最大原因,以「為了健康」(69.9%)的比例最高!而參與運動人口比率82.8%,自97年以來連續13年維持八成以上的高運動參與比例。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33.0%,自103年開始連續7年穩定維持33.0%以上(規律運動7333定義: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從下圖可見台灣人規律運動比例過去十年確實有提升,但近幾年大多維持在33%上下,其中絕大多數是為了健康,也反應在台灣健身房的爆增。

不看數據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台灣過去幾年健身房百花齊鳴,除了政府在各地陸續建置國民運動中心外,許多連鎖健身業者也到處插旗,像是World Gym在全台已超過百家。這代表的意義當然是全體國民對於健康的要求,也反應了大多數台灣人運動都是為了健康著想,延伸的飲食、體態等都會有所影響。但也因為這兩年疫情影響,健身房的生意受到直接性的衝擊,未來健身運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後面細談。

第三類型的⎡戶外運動⎦恰好是我返台後的第一個創業項目,針對戶外運動的預約服務,包含像是近年越來越流行的SUP、自由潛水、獨木舟、溯溪等活動,這些活動有一個特色是大多數參與者都是休假排定行程,三五好友共同參與,而非長期例行性的參與該項活動。從下圖資料可看出近年除了登山嚮導外,溯溪及攀岩的嚮導也開始流行,因為疫情關係能出國的變少,轉向在台灣體驗戶外運動,因此這類型的需求也在近年增加,但同樣的若疫情平復後,跨國旅行恢復正常,這類型體驗活動勢必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但不變的是隨著現代人對於休假品質的要求,會越來越熱愛各種戶外運動,因此對於戶外運動這些相對風險較高的狀況,也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協助,因此證照、培訓、場地維護都會是未來趨勢。接續讓我們繼續更深入了解台灣的大環境趨勢和潛在的機會。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