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籃球帶起的行銷熱
從去年黑人陳建州主導的P.League+出現後,台灣籃球的主軸從單純的球場焦點多了⎡行銷觀點⎦,當然這是因為過去SBL半職業聯賽時期總是領人詬病的行銷缺乏議題,導致時常球員加上工作人員人數比球迷人數還多,也讓比賽進行起來球員熱血不起來,畢竟很像是關門自己打。在去年PLG出現後先不論是不是因為大家期待職籃很久了?還是熱潮來自於新鮮感?或賽事相對少所以期待感大?等因素,可以看見的是球迷開始熱烈討論球隊跟聯盟的行銷優劣了,也會放大去檢視每一次的行銷活動和方式,這也直接的讓每個球隊背後的行銷團隊另外開了一個賽場,默默的在較勁⎡行銷⎦!
PLG今年加入了兩支新球隊,分別是新北國王和高雄鋼鐵人,另外被球迷戲稱分一杯羹的T1聯盟也有六支球隊,若加上SBL球隊總共台灣出現了12支職業籃球隊,和5支半職業球隊。行銷很重要的其實還是球隊是否願意在初期養球迷階段付出心血(花錢),而且有自己明確的行銷規劃與策略。以目前的行銷進行式來看,會發現許多球隊都作法相當類似,當然許多球隊的行銷策略或執行來自於同一家行銷公司,又或是有好的結果的方式彼此會互相學習,但比較奇特的還是會發現有些球隊的小編回覆語氣、人設、方式等都相當接近,這點個人認為比較可惜,畢竟雖然都是職業籃球隊,但彼此有些差異還是比較有趣,但相對SBL來說這些球隊願意好好經營社群已經是很大進步,也是籃球迷的福音。
接下來就盤點分析目前為止在台灣籃球有使用的一些行銷策略及方式,然後還是要說的是行銷這件事本來就是因應人事時地物都會有不同結果,就算你是用同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還是執行團隊對於你的受眾敏感度以及調整的速度。
#CI設計 #IG社群經營 #品牌周邊 #籃球KOL #訂價A/B Testing #客服機器人 #會員忠誠制 #異業合作 #在地行銷 #影音行銷 #議題行銷 #球賽活動
大家會發現今年新增加的8支球隊中,球迷最常先評斷球隊有沒有要認真投入的方式就是看球隊的CI,而最主要當然就是Logo,T1的高雄海神是最早對外宣傳logo的,配色跟在地特色融入的設計受到球迷肯定,而其中有兩隊甚至因為球迷提出像大學系隊設計、抄襲圖庫等因素而翻修了Logo。光從CI設計這部分可以看見這就是行銷的第一步,因為大家放大檢視每一支球隊的設計理念可以間接去推斷球團是否真正與在地連結,是否真正願意投入資源在球隊上。近年台灣各個產業都越來越重視品牌設計,好的品牌設計對於形象提升有很大幫助,但品牌設計同樣的不是一昧討好大眾口味,而是要真正把理念、精神、故事等帶入。下圖大家可以看看目前為止兩個職業聯盟及十二支球隊的logo,設計喜好其實見仁見智,但就網路評論來看似乎高雄海神、桃園領航員、高雄鋼鐵人受到最多稱讚。

行銷很重要的就是針對你的受眾喜好,選擇最合適的觸及工具,以台灣籃球迷受眾來說,主體還是18~30歲客群,因此去年PLG的球隊在經營上主要還是以Instagram為主,這個策略以結果論來說相當正確,畢竟以台灣人來說主要的社群工具就是Facebook和Instagram。但在年齡和使用族群上有滿明顯的不同,重疊年紀大約是在30~45歲之間,也就是45歲以上大多數僅使用Facebook,30至45歲兩者皆用,30歲以下主要使用Instagram。因此可以發現各球隊在Instagram的使用上非常淋漓盡致,包含限時動態、評論標註、圖像操作、動態轉發等都運用得非常好。
品牌周邊也是個人認為去年四支職業球隊做得很好的地方,而台灣職業球隊在周邊的祖師爺絕對是Lamigo,從特別版球衣、週邊小物、進場衣物贈送等,都是凝聚忠誠球迷進而拉攏新球迷最好的方式,但同樣的前提是你的CI必須設計的夠讓人喜歡,產品也能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購買便利性。以夢想家的線上商城來說,常常缺尺寸,商品更新速度也慢,這對球迷跟球團來說都滿可惜。銷售盈利本身是一回事,大多數的周邊都是以球隊形象主體來做設計,當有越來越多人購買,代表的是有越來越多品牌露出,間接帶來的就是行銷曝光,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洋基的球帽了,不論有沒有看棒球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NY這個logo,因為滿街都是NY球帽。


去年PLG有一點我認為聯盟做得很好,就是在例行賽開打前透過熱身賽進行票價的A/B Testing,詳細也許有機會另外單獨寫一篇來討論,這邊先簡單說明就是針對單日票、雙日套票、加贈品、票價區隔等方式做不同測試,最後再提供給球隊在例行賽是售票模式的參考。另外在季後賽也看得出來針對平日假日的售票策略研究,因為目前台灣人的工時還是長,所以在娛樂活動上平日與週末確實有滿明顯的差異,所以售票策略上常見有平日假日的差異售價。而PLG在去年很聰明地透過各種賽事來做測試,確實得到滿好的效果。
異業合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近期PLG和日本B.League的開幕戰轉播合作,這看似好像沒什麼,但實際上在網路行銷的操作上是很常見的一種異業合作互粉方式。在受眾都是籃球迷但又分屬不同地理區域下,既適合合作又不會衝突,對彼此的知名度和關注度都可以有所提升,先不論成效重點是⎡零成本⎦。

球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既死忠又有高度忠誠的球迷,因為這群人就是你行銷的地推部隊,因此季票、VIP等就是你拉攏死忠球迷的關鍵,這也是近年許多品牌在做的會員分級。有了會員分級在心理學上其實已經幫品牌的不同階級會員進行分眾,也可以讓服務體驗上做出差異化,讓願意花更多錢的客群獲得更好的服務或體驗,願意花相對少的客群可以滿足他最基本的需求,例如他僅僅是想要觀看球賽。這部分去年攻城獅我認為是做最好的,基本上已經劃分出三個等級的受眾,第一層是高度忠誠的球迷,幾乎場場進場,參加各式球隊活動,購買每一款球衣。第二層是常進場並高度關注攻城獅社群的球迷。第三層則是曾經進場並有追蹤社群的球迷。
另外球賽活動做最好的大概就是富邦勇士,因去年本身為富邦勇士季票持有者,所以認真地觀察了富邦勇士的主場經營,確實有把中職在球場活動的經營那套帶入籃球場,而且做得滿不錯。像是找來許多歌手賽後演唱、明星開球、球場燈光秀等,這些對於本身愛看球的球迷可能沒有這些活動也會來看球,但是對於本身沒這麼常看球又或是後續的媒體報導價值等就會帶來其他的效益。

其他還有像是Youtube的影音行銷、議題行銷、在地行銷等也都是在屬地主義推動後,可以玩的行銷方式,今年多了T1聯盟的六支球隊和PLG的兩支球隊後,除了球場上的血流成河外,場外行銷團隊的交手勢必也會殺的⎡血流成河⎦。沒錯,血流成河本身就是一個很棒的議題行銷,職業運動本身就是要靠話題帶起激情和聲量,這部分在網路及社群的興起後,全球職業運動甚至是政治運動都可看見。有機會再分享這部分的觀點給大家。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