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籃球聯盟的市場選擇
首先這篇不討論阿拉伯人、行銷好壞等議題,而是以商業角度去看台灣籃球進入戰國時代後,如果我是T1的決策者,我會如何做第一步的『市場選擇』。
T1聯盟在近期陸續有了台中太陽及高雄海神曝光後,剩下中信及台啤尚未正式曝光,但從T1以及旗下球隊甚至是球員的社群媒體時常可以看見許多球迷用嘲諷的方式酸T1聯盟就是來分杯羹的。這篇主要是想分享在台灣這個職業運動產業似乎不是那麼成熟,在去年P.League+超乎預期成功的運作下,先拋開籃球迷們對於過去20年台灣籃球的低迷,在陳建州執行長跳出來20年磨一劍口號下,大家對於PLG的成功感恩在心,台灣籃球重新回到市場的關注為之興奮。而T1和PLG背後的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但看起來T1在今年底開打是勢在必行,因此這篇主要希望以商業分析的角度討論如果我是T1的決策者我會如何在這個分一杯羹的大眾輿論下殺出一條血路!
新竹攻城獅可以說是P.League+中整體最為成功的一支球隊(可參考『聊聊新竹攻城獅的行銷』),身為一支職業球隊行銷其實是基本功,但在台灣的職業運動相對國外不成熟的情型下,凸顯了一支會行銷的球團是多麼重要。而我認為新竹攻城獅的成功在於第一步就做了最正確的選擇,選擇了新竹做為球隊的主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台灣的職業運動棒球跟籃球以來,真正落實屬地主義深耕在地的絕對就是攻城獅,以前CBA時期的裕隆或是偶爾安排新竹民富棒球場比賽的中職各隊都不算真正耕耘新竹市場。換個角度思考,對台北人來說SBL、瓊斯盃、富邦等各種籃球賽事在大台北地區舉辦習以為常,如果把台北的娛樂畫成一張圓餅圖,看籃球賽在娛樂占比中可能只佔有1%不到。以Neftlix當時在競爭分析為例,它鎖定的競爭者並不是HBO、Disney等線上影音串流平台,而是各種手遊以及運動賽事轉播,甚至是實體酒吧!因為每個人一天就是24小時,扣掉洗澡、睡覺、工作和吃飯等,剩下的幾個小時就是所謂的休息時間,休息時間有的人拿來喝酒,有的人拿來追劇,有的人看書,有的人看比賽。所以職業運動的競爭者其實是各種娛樂活動!
有了上述這個概念後,再拉回為什麼我認為T1在第一步方向就錯了!因為在PLG已經吃下新竹、台北、桃園、中彰四個區域後,T1應該要先從尚未耕耘的區域下手!這在商場上是很常見的運作方式,畢竟你今天做的職業聯賽就是男子五打五全場賽事,你做得既不是女籃也不是三打三賽事,在商品服務的分析上,可歸類為同類服務及商品。這時候應該要做的是在尚未耕耘的縣市成立球隊,例如基隆、苗栗、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甚至是宜花等地。但T1選擇了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四個區域作為四支新球隊的主戰場,你的服務受眾直接和PLG的球隊高度重疊,那就宛如你走下樓轉角有一間你很喜歡的超市,在對角開了另外一間新超市,但你對原超市的店員、形象等有高度喜愛,這時候後進者已經幫自己築了高牆!
有些人可能會說上面提到這些縣市哪有辦法養一支職業球隊,我們來看NBA今年西區例行賽第一的猶他爵士隊所屬的鹽湖城人口為18萬人(根據維基百科),苗栗人口為56萬人、基隆人口為37萬人、宜蘭人口為45萬人。先不要說要到爵士主場在2018/2019年賽季平均單場進場人數為18,306人。扣除NBA外,以其他國家的職業籃球或是中職的進場觀眾來看,其實台灣職籃聯盟平均進場人數每場可以持續落在3000人以上就是非常不錯的數字,所以你還認為這些縣市養不起一支球隊嗎?
再者在這個網路時代,職業聯盟的收入方式已不再是單靠門票收入,為什麼東京奧運在日本人極力反對下依然要堅持舉辦,並且只有兩個項目開放觀眾入場,原因在於最主要的營收來自於轉播權利金以及周邊的贊助和商品銷售等。許多產業都已經用O2O模式在經營,在疫情下更是凸顯線上線下整合與轉換的重要性,透過球隊與在地的感情連結,可以轉化成線上的觀看、購物、社群分享等力量,試想今天如果你是一位北漂台北的苗栗遊子,T1的中信選擇苗栗小巨蛋成為主場館,開始深耕苗栗在地,在苗栗高鐵站弄了一間中信籃球隊的Team Store,各個地方可以看見球隊主視覺,你會不會想要追蹤這支球隊的動態,你會不會慢慢開始跟你苗栗的親朋好友討論起這支在地球隊,我想這是肯定的!
但T1元年沒有做上述這個選擇,我想高雄海神因為漢神集團的關係,選擇高雄無可厚非,但其他球隊沒有選擇一些尚未被耕耘的市場做為主場,在商業市場策略上實在可惜,如此一來就如鄉民常說的,接下來就準備看台灣籃球市場要廝殺成血流成河。結果不論如何,對於本土籃球員的發展樂觀來說都是好事一件!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