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不會逆都市化?
從2019年末武漢爆發Covid-19疫情以來,地球產生很多微妙變化,包含經濟活動、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娛樂、工作型態到人際互動其實都默默在改變中。台灣因為一直到五月中疫情爆發後大家可能才真正感受到上述的改變,在島內過去一年多感受到的頂多是不能再隨心所欲的出國旅遊。但近期大家應該會發現很多在台北的工作者因為疫情公司要求分流上班甚至是居家工作,所以開始有些非台北人直接回到老家居家工作,美國甚至有知名軟體公司直接安排打過疫苗的員工到夏威夷Long Stay遠距工作,讓員工待在家倒不如讓他帶著全家老小去夏威夷邊工作邊度假。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都市人口佔全球人口的56%左右,也就是每兩個人中有一個人是住在都市之中,參考1960年的比例是34%,在這60年間足足都市人口足足增長20%。人類在過去因為工業及商業化下,全球各地大多趨向都市化現象,人口持續往都市集中,因此在經濟活動以人為中心的狀況下,造成各地都市越來越壅擠。
因為疫情關係,網路扮演了關鍵角色,不論是在工作、生活、教育、娛樂上,這段時間很多公司開始透過視訊進行會議,學校使用視訊授課,因為無法出門吃喝玩樂更多人在家追劇打電動,無法在餐廳用餐所以使用Ubereats叫外送,害怕到大賣場或超市人擠人,使用網路蔬果產地直送服務,為了抒發消費慾望,透過電商買了一堆東西。前面這些現象應該發生在住在台北的每一個人身上,仔細想想,如果你是一位獨居的租屋族,你在台北持續繳著房租,但所有的食衣住行可能幾乎都在租屋環境內完成。都市化最大的主因在於經濟活動集中在都市,尤其是工作機會,但隨著疫情爆發後,都市最主要的動腦跟動手的工作,在未來被迫轉型。如果你是餐廳老闆在過去你靠著內用可以維持穩定的運作,但經歷了兩個月的禁止內用後,你被迫開始注重外帶、外送等服務,外場人員的佔比也隨之調整。都市中以人力密集的商業活動,包含金融業、軟體業、科技業等,也因為遠距工作等開始必須習慣未來員工可能隨時得分開工作。在這些狀況下,會不會造成都市化現象趨緩,甚至開始逆都市化?


以台灣官方的統計資訊網針對都市化地區的定義為:在同一區域內,合於下列標準之一者:1.一個具有二萬人以上之聚居地,其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三百人以上者。2.不同市、鎮、鄉之二個以上毗鄰聚居地,其人口數合計達二萬人以上,且平均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三百人以上者。依照上報資料在台灣,2018年有78.2%的人住在城市,達1860餘萬人,在2050年將會升至87.5%,增加約10%,2041年城市人口將達到顛峰,達2000萬人,但由於台灣少子化,人口減少的關係,9年後將輕微回落至1990萬人。
但在疫情、都市高房價、生活成本高等因素下,未來會不會開始漸漸的越來越多人轉向離開都市,回到非都會區甚至是偏鄉,也許可以享有著相同的工作及收入,但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在台灣島內的網路普及度非常好,除非你去深山或離島中的離島,因此對很多人來說只要電腦在手,工作可以不間斷。但全球有許多地方的網路覆蓋率並不是這麼好,這時候Starlink在未來的逆都市化說不定會扮演關鍵角色,能想像你在菲律賓的某個小島上,原先可能光是連打一通視訊電話都窒礙難行,在未來透過穩定及可負擔的衛星網路,會讓更多郊區甚至無人區開始有人可以和居住在馬尼拉的上班族一樣的收入,但有最完美的社交距離和生活品質。未來全球疫情變化會如何還不得而知,但這個病毒是不是會成為趨緩全球都市化的關鍵?讓我們20年後回頭看!

都市化:都市化(urbanization),又稱城鎮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都市聚集、都市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其實本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從經濟結構變遷看,都市化過程是農業活動逐步向非農業活動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從社會結構變遷看,都市化是農村人口逐步轉變為城鎮人口以及城鎮文化與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農村擴散的過程;從空間結構變遷看,都市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和產業活動向城鎮地區聚集以及聚集後的再分散過程。(維基百科)
逆都市化:逆都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或去都市化(deurbanization)是人們從都市地區遷移到農村地區的人口及社會過程。(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來源:
1.WorldBank
2.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3.上報
4.Boston University News Service
5.維基百科
近期留言